在商业活动中,印章的管理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印章,往往能引发诸多法律问题。今天,咱们就从珠海市某力集团有限公司和珠海市某宝华健康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01 案例聚焦
(案号:(2017)粤04民终32号)珠海中院审理的某力集团诉某宝华公司案。某力公司手里有土地使用权,某宝华公司想要受让这块地以及地上的建筑物。双方签订了《框架协议》,协议里约定某宝华公司通过帮某力公司偿还部分负债来冲抵受让款。这交易看似挺简单,可问题来了,为了保证《框架协议》能顺利履行,防止某力公司在这期间增加债务,双方动了个脑筋,达成了一个口头约定:把某力公司的印章放到保险箱里,保险箱放在某宝华公司那儿,而且保险箱的密码或者钥匙由双方共同持有。后因双方合作破裂,某力集团要求返还印章,法院最终判决:这种共同保管模式合法有效。根据《民法典》第240条,企业作为印章法定所有权人,享有占有、使用、处分的完整权能。本案通过协议将物理保管权转移,但未改变所有权归属,如同将贵重物品寄存银行保险箱。法院特别指出,双方通过协议建立的"共管"模式,本质是民事主体对自身权利的处分。只要不违反强制性规定(如公章备案制度),此类商业安排应受法律保护。吴圣奎在《印章管理指南》中强调的"授权-监督-追溯"机制在本案得到印证:
- 授权基础:框架协议确立代管关系
- 物理隔离:保险箱实现空间管控
- 权限制衡:双人控制避免单方滥用
建议参照《印章管理制度》模板,书面明确代管期限、使用范围、监督机制,避免口头约定举证困难。
如案例所示,可对公章、财务章、部门章实施差异化管理。核心印章建议采用"双人双锁+用印登记"制度。或采用承章科技的AI自助用印机器人通过系统对接,将印章使用权限与公司组织架构、岗位职责相匹配,用印人线上申请用印审批通过后,可实现无需印章管理员到场即可完成自助用印,真正实现0人工干预、7*24小时无人值守、下班/周末畅通用印的安全与效率双提升。定期核查用印记录与协议约定的一致性,建议采用私有化部署+机器管章机制,承章科技的AI自助用印机器人,对印章全生命周期使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实现自动归档,确保每一笔用印操作可追溯。 (2017)粤04民终32号案揭示了 "印章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责任的载体。"——吴圣奎在《印章管理指南》中的警示,在此案中得到生动诠释。印章共管既是商业合作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刺向企业的利刃。在数智化转型浪潮下,企业亟需通过"制度设计+技术防控+法律预案"构建三维护城河。如果您也在探索印章管理智能化升级,欢迎私信或联系我们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